主页 > token.im官网 > 【连载】比特币历史 | 时之箭 (5)

【连载】比特币历史 | 时之箭 (5)

token.im官网 2024-01-26 05:15:30

但是在比特币的时空里,我们是以真实世界时间为标准,还是以区块时间为标准呢? 显然,中本聪给出的答案是以出块时间为准。 这一事实无疑向我们证明,比特币白皮书中提到的时间戳服务器并不是真实世界时间的报时,而是区块时间的报时。 中本聪赋予比特币区块链的时间之箭,无疑可以证明它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时间之箭(甚至两个时间之箭可以相反),而是比特币的内生价值。 时间之箭,工作量证明给出的时间之箭。 正因如此,中本聪在邮件和论坛中与大家交流时比特币发行时间是什么时候,用得最多的词就是“工作量证明链”。 【公众号:刘教莲】

在中本聪2008年11月8日的交流邮件中,他写道“最长的链必须被严格视为有效链”。 他所说的“最长链”是指累积工作量最大的链。 Nakamoto 进一步解释说,“在线的节点可能记得一个分支最先出现,随后被另一个分支取代,但他们绝对没有办法说服没有当场看到它发生的节点”。 这里他讲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,就是作为一个非内生的、外在的时间戳,即使记录在链上,也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。 锚定在外部世界时间箭头上的事件顺序无法通过区块链来证明。 这样,当不同节点由于各种原因在同一个区块后面创建新区块时,形成的临时分叉将彻底撕裂全局共识。 中本聪继续写道,“我们不能让一些节点认为这个分支是第一个,另一部分节点认为另一个分支是第一个,而后来加入的其他节点什么也没看到。” 他接着指出,“CPU 算力工作量证明投票必须说了算”,因为“让大家达成共识的唯一途径就是无条件地相信最长的链是有效链”[3]。 【公众号:刘教莲】

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无需许可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系统,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。 节点利用计算机算力证明工作量的计算过程也具有二重性。 这个过程消耗外界的电能并转化为热能,导致外界的热力学熵增加。 同时,在比特币系统中创建块并确定顺序。 它导致系统内部信息熵的减少。 区块顺序的确定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和中央的命令,而是一个动态过程,多个节点共同计算,求同存异,允许临时分叉,并以最长链为基础,不断形成全局共识原则。 也就是说,比特币区块链的出块顺序是一种自发的顺序。 【公众号:刘教莲】

1977年12月8日,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(Ilya Prigogine,1917-2003)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了题为“时间、结构和波动”的“诺贝尔奖”。 诺贝尔讲座。 在本次讲座中,他系统地介绍了他的诺贝尔奖获奖课题,也是他开创的领域,“耗散结构理论”。 他的理论解释了开放复杂系统自组织的热力学原理,并指出熵向系统外部排出的不可逆过程是自发秩序的源泉。 讲座结束时,普里高津告诉我们:【公众号:刘教莲】

“这一理论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区分不同层次的时间:与经典或量子力学相关的时间,与李雅普诺夫函数(如熵)的不可逆性相关的时间,以及与分岔相关的时间。由此产生的“历史”是时候了。”[4]【公众号:刘娇莲】

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链恰恰是一个开放系统中的耗散结构。 这条链条的分叉和最终沉淀下来的“历史”,定义了一种不依赖于外界比特币发行时间是什么时候,而是内生于系统的新型“时间”,即普里高津所说的第三种时间。 有了独立于外界的时间箭头,比特币区块链真正成为时间链。 中本聪也完成了在比特世界重塑时间的任务,解决了比特币发明过程中最困难、最重要、最关键的问题。 【公众号:刘教莲】

注:关于熵和信息熵的概念和相关知识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热力学和香农信息论的相关资料。 限于篇幅,这些细节这里不再详述。 【公众号:刘教莲】